{

南宫28NG相信品牌力量

行业信息
贯彻新生长理念 建设没有“都市病”的都市
来源: 时间:2019/04/09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治理“都市病”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我国都市高质量生长指明了偏向。

都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事情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职位。革新开放以来,我国都市建设生长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垃圾围城、交通拥堵、逢雨“看海”、“十面霾伏”等“都市病”也日益凸显,不仅制约了经济社会连续健康生长,还直接影响到都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直面问题,精准施策。在2018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情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提出,以贯彻新生长理念为引领,努力建设没有“都市病”的都市。这列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2019年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切脉问诊 建立评价体系

如何判断一个都市是否“有病”?如何为都市生长“切脉问诊”?

记者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建立没有“都市病”的都市建设管理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没有“都市病”的都市尺度,从宜居性、宁静性、便捷性等方面确定什么样的都市才是没有“都市病”的都市。

“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2018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北京市配合组织了北京都市体检。专家指出,都市体检是对都市生长状况进行检测,有分析、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对症下药,为下一年度都市建设生长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2018年12月28日,北京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着力解决都市体检反映的突出问题,严守各功效区定位”。北京市通过“一年一体检”的方式为都市“诊疗”,找准“病灶”,诊明病因,确保都市健康运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总结北京经验基础上,扩多数会体检评估范围,在全国试点都市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都市体检评估制度。

绿色引领 提升都市宜居性

“要把绿色生长理念贯穿到都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转变都市生长方式,不停增强都市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有效提升都市承载力、包容度、宜居性。”王蒙徽这样强调。

建设没有“都市病”的都市,就要加快推进绿色都市建设,而当务之急是建立绿色都市建设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南宁举办了“推动都市高质量生长系列尺度宣布”活动,宣布了包罗《绿色建筑评价尺度》、《海绵都市建设评价尺度》在内的10项尺度,旨在以高尺度支撑和引导我国都市建设高质量生长。

绿色建筑生长是绿色都市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所占比例不停提高,全国已累计建设绿色建筑凌驾25亿平方米。

作为全国超多数会之一,上海把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作为破解“都市病”的突破口。记者了解到,2018年9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创新、生态、宜居为生长目标,以市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示范为牵引,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在新开发城区,落实土地、建筑、交通、能源等绿色生态指标和技术措施。在旧城区,推动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既有建筑绿色革新、慢行系统优化、公共开放空间增加为导向的绿色更新实践,推动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截至目前,上海市16个区和特定地域管委会申报的绿色生态城区已达26个。

从绿色建筑到绿色出行,到绿色城区,点、线、面有机衔接与融合,绿色都市建设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智慧驱动 让生活更美好

都市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巨系统,人口、资金、信息等种种要素高度聚集,基础设施规模庞大、相互关联,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最为庞大。要确保都市宁静、有序、高效运行,祛除“都市病”,实现让都市生活更美好,智慧都市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飞速生长,不仅深刻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为智慧都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杭州市智慧城管以“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总要求,以“一中心四平台”(都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和日常运行管理平台、公共服务与互动平台、应急指挥平台、政策研究分析平台)为主要抓手,以“扩面、扩容、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智慧城管的杭州品牌。

在杭州市上城区智慧城管平台,记者看到,该区充实利用物联网技术,目前已经对4000个市政窨井盖进行智能化革新,通过电子标签实现对井盖状态的实时监测,实现对井盖数据收罗、异常状态报警、可视化监管。“只要井盖倾斜凌驾15度,或有任何损毁、移位,我们平台就会第一时间接到报警,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杭州市上城区都市管理局有关卖力人告诉记者。

智慧都市建设依然在路上。当前,要鼎力推进BIM(建筑信息模型)审查审批系统和CIM(都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为智慧都市建设提供支撑和服务。各地也需要积极探索智慧都市建设的经验和模式,提高都市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文化传承 彰显都市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都市的灵魂,要像敬服自己的生命一样掩护好都市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没有“都市病”的都市,就要进一步加大推进人文都市建设力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认真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目标,系统治理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更多接纳微革新,以小规模、渐进式节奏,积极稳妥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改善。推进既有建筑保留利用和更新革新,开展工业建筑、工业厂房掩护和再利用试点。

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原本是挤满老房危房的老社区,2015年,永庆坊项目接纳微革新的方式,在保留旧建筑岭南特色风貌的同时,引入众开办公、创意工业,将牙雕、广彩、广绣、粤剧、网红店等众多文化元素汇聚其中,革新后的永庆坊于2016年9月开园并迅速聚集人气,成为广州老城中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第一站来到永庆坊。他在考察中强调,都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掩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接纳微革新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延续、文化延续,让都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为解决千城一面、都市特色风貌缺失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都市设计作为塑造都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2017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宣布实施了《都市设计管理措施》,建立了都市设计体例、审批、实施等管理制度,并在全国设立了57个都市设计试点都市,不停总结试点经验,健全都市设计体系,推进都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和街道设计,增强街区活力和特色。

2018年12月26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掩护事情评估总结大会上,王蒙徽指出,要站在掩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都市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的高度,推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掩护的共识。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通报批评了5个历史文化名城掩护不力的都市,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下一步,将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掩护事情体检评估制度和约谈制度。

思深方益远,谋定尔后动。建设没有“都市病”的都市,任务已经明确,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肯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以时不我待、久久为功的责任继承,主动对标高质量生长要求,全面落实新生长理念,鼎力推动绿色都市、智慧都市和人文都市建设,实实在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宁静感。

网站地图